本帖最后由 如如不动 于 2021-12-2 23:41 编辑
精进应先做到尊师重道
**本文摘录于2021-11-30博客发布《盧臺長精彩开示专题:尊师重道 视师如佛(二)》
很多高僧大德并不会广收弟子,因为一旦形成了确定的师徒关系,弟子的业力会对师父产生影响。拜师意味着弟子先要具备解脱和成圣成佛的愿力,而师父则必须承担起指引弟子慧命成就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因此,佛门中师父和弟子的关系远胜于父母与子女,因为前者关乎永生永世的慧命,后者只是这一世业力偿还和肉身的养育。拜师后弟子的所作所为对师父的影响尤其巨大,从本质上说,拜师时,弟子已经接受了师父的灌顶和传法,尽管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各人,但弟子的身口意不如法,甚至犯下重大恶业,一定会对师父的弘法利生造成阻碍,还会给师父的色身带来很大伤害。
更有甚者,如果有弟子做出违背修行的誓言、伤害三宝的恶行,或诽谤佛法和师门,师父受的伤害会更大,因为有这样的弟子,作为师父,就会承担教导不力的责任。虽说各人因果各人背,但就像子女犯法,父母同样会受到影响一样。如果用白话来讲,就是师父在《真修实修是为本》中说的:只要这个人是师父的弟子,就必须好好修,否则菩萨一定会把他不精进而自身的业障算到师父的账上,所以师父同样用这个功能来加持一个人,师父情愿加持好人,也不要加持坏人。其实,这也是许多慈悲的大德师父身体都不太好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但很多人无法理解师徒之间的这一层业力关系,忽视了因慈悲而背业的事实,单单用人间的思维去想,既然这位师父有很大的功德,就不应该生病,于是就产生了种种怀疑毁谤。其实生病和修行是否圆满并没有关系,历史上,许多汉藏高僧大德在生平或者临终时,都会示现很重大的疾病,就连佛陀在一生中也数次示现重疾,然而,这些肉身的病相并不妨碍他们心的自在解脱,相反,哪怕在病中,他们也会时刻把众生的解脱放在心上。
末法时期,我们的师父广开普度之门,但凡有一丝向善之心,有拜师和弘法的愿望,基本上都能收为弟子,给大家一个入门修行的机会。但这样做,无疑是师父让自己背负了巨大的风险,而把开悟解脱的机会留给了众生。一旦成为弟子,他的修行状况就与师父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,真正如法修行者,会让师父感到欣慰,会得到佛力和师父的加持,也对师父的修行和弘法带来正向的动力,反之则会对师父造成严重的伤害。
现实中,一些人拜师是为了得到加持或者名利,并没有完全理解和体谅师父承担的风险和业力,拜师后也没有一门精进地如法修行,有的把人间的处事方式带到修行中来,贡高我慢、搞不团结、甚至自编一套,贬低毁谤师父,如果这样业障深重的弟子越多,师父的弘法能顺利吗?身体能够安康吗?
佛菩萨和师父慈悲,传给我们大众化的修行法门,以什么样的目的入门并不是很重要,因为人都有觉悟的过程;但重要的是入门后的尊师重道和正精进。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很精进,甚至一些出现重大偏差、被开除弟子资格的人,在自己和别人看来也很精进。但我们一定要明白,真正的精进不是只看他每天念了多少经、放了多少生、读了多少白话佛法、做了多少善事等等,真正的精进必须有一个大前提,那就是“正”,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,他越努力,偏离目标就越远,造下的业障就越深,师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。

这个“正”从何而来?从尊师重道。依师修行中来。尊师重道四个字真做到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,并不是天天把感恩师父挂在嘴上,也不是单单给师父放生、助念,真正的尊师重道是在任何情况下不违愿、不动摇、不怀疑、不退转、不盲从。我们可能对借佛敛财、贡高我慢、诽谤三宝等行为有较强的辨别力,但对杂修、自编一套误导佛友的危害认识不足。
人在修行中有一个容易出现的误区,就是认为凡是我能够轻易听懂的法,就是粗浅的、不究竟的、不圆满的,而听上去很高深的就是无上的法。因此一些人热衷于杂修,去追求一些文字相上玄妙深奥的内容,却不明白到底应该在什么对境中起用。其实大道者至简,佛法的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圆融正确的,但它十分强调对治的原则,在不同的修行阶段,许多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很大的差异。
如果没有师父的指点,极有可能把三乘经典中针对不同境界的说法混淆起来,假如把佛对阿罗汉,菩萨弟子的说法对应到自己身上,不是产生贡高我慢,就是觉得做不到而灰心丧气,甚至失去了继续修行的热情。所以佛门常说,解门可以反复理解,但行门不可一步踏错。
杂修的危害,主要在于没有老师的指点,凭着初学者自己的片面理解,很容易把只适用于张三的说法,错误地用到了李四身上,如果坚决地把某一个层面的说法理解成了绝对真理,就会对自己的修行带来迷茫和麻烦,最后成了解在高处,行在低处,理论与行为严重脱节,把佛法的实践之路变成了单纯的知识积累,花了大量精力,但对解脱没有益处。
师父在一次节目中指出,杂修的人之所以能吸引听众,是因为他说的是一些听上去高深的话,但实际上自己却一知半解。而且,杂修就等于长期在不同的修法中徘徊,任何一个法门的长处和利益都无法完全得到。白话佛法的学习,我们可以在不同层面的理解上适当地结合自身感悟来分享,无论得出什么样的感悟,对他来说就叫“真受用”。假如一个人把自己不成熟、不恰当的修行观念大量地灌输给别人,就等于让听者失去了最重要的自我解悟环节。修行靠自己,师父采用启发式的教育,在许多问题上没有直接给出唯一的答案,就是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思索,如果没有了层层深入的开解过程,哪里会有逐渐明心见性的可能?

更重要的是,每一个法门都有特定的度化对象,他们宿世都与这个法门有过很深的殊胜因缘,可能今生会因此而解脱,一旦把他们带离了应有的解脱之路,就是动了对方最大的因果,而对方因错失解脱而带来的业障和痛苦,误导者就要承担很大的因果罪业。对盲目听信的人而言,其实是一种不自信,老想着借鉴别人的经验让自己成功,但东听西看的结果,是永远无法抓住修行的主干,往往是空忙一场,只学了一点文字上的皮毛。所以杂修和盲从的人,得到的进步一定会远远低于一门深入者。
从保持法脉传承正确性的角度来说,任何一个法门都有独特的气场和修行步骤,每一位师父都会循序渐进地安排讲学和实践的进程。假如连这一门都没有完全掌握,就忙着掺杂其他法门的修法和个人的理解,就等于混淆了这个法门的气场和法脉。哪怕是世间的学问,也需要完全正确地继承之后,在导师和众生都承认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发展,假如连正确理解都没有做到,就以一己之见去盲目发展,结果一定出现严重偏差。
在修行上,这样的弟子越多,误导的众生就越多,师父为他们所背的业障也越重。师父并不反对我们多闻多学,但在目前时间不够、境界有限、辨别力欠缺的阶段,一门精进、不要盲从才是最大的保障,一门通则百门通,这是佛门公认的修行原理。
我们为师父放生、助念固然值得赞叹,但最重要的是,需要从根本上杜绝诸多不如法的行为,我们若能做到真正的尊师重道、一门深入,那就是正精进的如法修行,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师父背业的情况,真正地帮助师父在人间法体安康,完成广度有缘的宏愿,而这个至关重要的责任,就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。
李同修



Yi Men Jing Jin Zun Shi Zhong Dao
感恩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!
感恩龙天护法诸位佛菩萨!
在文章编辑过程中,如有不如理不如法之处,
恳请菩萨原谅,护法神原谅!

|